藍綠藻是細菌界、藍菌門、藍藻綱的生物,目前台灣已經命名的有6目 14科 57屬 258種,
◎細菌界 Kingdom Bacteria 6門 12綱 31目 61科 150屬 435種
○藍菌門 Phylum Cyanobacteria 2綱 6目 14科 59屬 261種
*藍藻綱 Class Cyanophyceae 6目 14科 57屬 258種
※色球藻目 Order Chroococcales 4科 21屬 73種
□色球藻科 Family Chroococcaceae 3屬 13種
□Family Merismopediaceae 6屬 32種
□Family Microcystaceae 5屬 17種
□Family Synechococcaceae 2屬 3種※藻殖段目 Order Hormogonales 1科 8屬 31種
□念球藻科 Family Nostocaceae 8屬 31種
※念珠藻目 Order Nostocales 3科 6屬 11種
□微毛藻科 Family Microchaetaceae 1屬 1種
□膠鬚藻科 Family Rivulariaceae 4屬 7種
□偽枝藻科 Family Scytonemataceae 1屬 3種※顫藻目 Order Oscillatoriales 3科 17屬 138種
□顫藻科 Family Oscillatoriaceae 15屬 133種
□席藻科 Family Phormidiaceae 1屬 4種
□Family Pseudanabaenaceae 1屬 1種※寬球藻目 Order Pleurocapsales 2科 4屬 4種
□Family Chroococcidiaceae 2屬 2種
□厚皮藻科 Family Pleurocapsaceae 2屬 2種※真枝藻目 Order Stigonematales 1科 1屬 1種
□鞭枝藻科 Family Mastigocladaceae 1屬 1種
藍綠藻(Cyanobacteria, blue-green algae)在分類學上是屬於藍綠藻門(Cyanophyta),在淡水及海水皆有此原核藻類的存在。藍綠藻之起源約可上溯到三、四十億年前(Schopf and Packer, 1987),是考古學家、生物學家、地質學家等人,極為重視的古生物物種及活化石。藍綠藻之細胞結構與革蘭氏陰性菌(Gram negative bacteria)類似,但藍綠藻是能行光合作用之自營生物。藍綠藻具有葉綠素,含有多種藻膽蛋白(phycobiliproteins),組成了與高等植物相似的光系統(photosystem I and II),可消耗水與二氧化碳,產生氧氣而釋放於大氣層中(Mundt et al., 01)。
以生態學之觀點而言,藍綠藻是生態系中之「基礎生產力」,但某些種類的藍綠藻大量地快速增生,亦會造成「水華」(waterblooms)之危害,導致水生動物死亡及公共衛生的問題。養殖池內之藍綠藻過多,也會導致養殖物種風味不佳或有異味,嚴重甚至因為「生物濃縮作用」而導致食用者之毒害(Duy et al., 2000; Mundt et al., 2001)。
以物種間生存競爭之觀點而言,藍綠藻自身所合成的「毒性物質」,可抵禦其他物種之侵略與攻擊,包括細菌、真菌、浮游生物及真核微細藻等(Mundt et al., 2001)。1994年即有研究人員Carmichael, W. W.,在科學期刊「Scientific American」上,以「The toxins of cyanobacteria」為題發表了相關的研究。他發現藍綠藻的「毒性物質」可造成浮游動物的直接死亡,並間接抑制浮游動物的繁衍,而使浮游動物數量減少(Carmichael, 1994)。
參考資料: 台灣生物分類階層樹狀名錄、藍綠藻萃取物之「抗菌」研究